碳化硅(SiC)作为第三代半导体材料的代表,凭借其耐高温、高压、高频及低损耗特性,在新能源汽车、智能电网、5G通信等领域展现出强劲的发展潜力。我国碳化硅产业历经十余年攻关,在材料制备和器件研发领域取得重大突破,正逐步从技术追赶到并跑领跑的跨越。
性能优势驱动多领域渗透
碳化硅材料在功率半导体领域的应用优势显著:其击穿场强是硅的10倍,热导率高出3倍,可在更高温度、电压和频率下稳定运行。中国电机工程学会专家邱宇峰指出,碳化硅替代硅基材料是电力电子领域不可逆的趋势,未来市场需求将呈现“新能源汽车+电网”双轮驱动格局。尤其在新型电力系统建设中,碳化硅器件的高效电能转换能力将破解新能源并网难题,推动电网柔性化升级。
产业链突破与协同发展
经过多年布局,我国碳化硅产业已在上游材料环节形成全球竞争力。天岳先进等领军企业成功量产8英寸导电型衬底,并率先推出自主知识产权的12英寸产品,为高端器件制造奠定基础。国家电网中国电科院研发的18千伏N沟道SiC IGBT器件,标志着我国在高压功率芯片领域取得重大突破。目前,国内碳化硅衬底产能已占据全球重要份额,成本控制能力持续提升。
示范引领加速产业化落地
在应用端,我国率先开展碳化硅规模化示范工程。2022年投运的河北保定35千伏/5兆瓦碳化硅柔性变电站,首次实现直流配电网的高效能量调度,为分布式新能源消纳提供解决方案。该项目的成功验证了碳化硅器件在复杂工况下的可靠性,推动其在电网中的渗透率快速提升。专家预测,随着特高压输电、轨道交通等领域需求释放,碳化硅器件市场将迎来爆发式增长。
技术攻坚与产业协同并进
当前,我国碳化硅产业呈现“材料强、器件弱”的发展特征。行业数据显示,国产碳化硅器件在良率、一致性等方面仍存在差距,制约了高端市场突破。对此,杨霏等专家呼吁,需加强全产业链协同创新,重点突破高压器件封装、可靠性验证等关键技术。随着12英寸衬底量产提速和N沟道IGBT技术成熟,我国有望在“十四五”期间实现碳化硅器件的规模化应用,助力“双碳”目标实现。
展望:从跟跑到引领的跨越
业内专家指出,碳化硅产业正经历从尺寸升级到性能优化的质变阶段。未来竞争将聚焦于更高耐压等级(如万伏级器件)、更低导通损耗(RDS(on)<1mΩ)及更优热管理技术的研发。随着国家“新基建”政策加码和新能源装机放量,碳化硅产业将进入高速发展期,为中国在全球半导体竞争中开辟新赛道。
您好!请登录